Clubhouse在我国可能面临的政策监管分析

按:clubhouse一夜之间风靡全球,我顶着网络延迟充分体验了一下这个产品,发现很多人在讨论怎么将它“国产化”。在此做个简要分析。


1 Clubhouse产品概要

clubhouse的功能描述:具体表现为由单个用户发起某个主题聚焦的room,开启语音即时交流活动。活动过程中用户可以选择倾听或者参与交流。未发起room的用户,在首页可获取采用随机分发和follow用户参与room行为的关联算法推荐的已发起room信息。

上述功能的风险点在于,一是发起人和其他用户处于理论上的平等地位;二是该产品在实际上形成了通过各room共同构建的公共广场,单个room的进入权限和相关信息在理论上是可被所有用户公开获取的。因此,特定的topic及其延伸内容会迅速在陌生群体中建立交流基础,也更容易形成认同或导致缺乏理性的盲从。

2 对比分析和解释

2.1 和yy等语音聊天室的区别

主要区别在于,yy等语音聊天室/会议软件的room以社交关系逻辑为主,基本不采用随机分发的算法,不会以任何公开方式呈现在陌生用户获取渠道中。简而言之,普通用户创建的房间,基本不会在公共领域被其他用户发现并参与。

2.2 和抖音等视频直播的区别

主要区别在于,视频直播的内容交互方式为典型的“一对多”传播模型,即传播内容的生产团队单方面将视听内容传播给参与者,参与者仅能够以有限的信息传输方式将意见反馈至生产团队(在clubhouse中称为room hoster),这种传播模型在本质上无法达到“理性交流”的目的,无法完成同等条件下的意见交换活动。

研究参与者有限的信息反馈行为,本文可作进一步解释。一是信息类型不一致,hoster采用视频承载内容信息,而参与者仅能以文字承载信息。二是反馈行为承载信息量有限,参与者的文字信息通常设有篇幅/字数或交流频次的限制。三是信息并发量过高,hoster在信息持续传输的过程中,理论上所有的参与者可以同时反馈文字意见,单个意见被知晓并被room内人群讨论的概率理论上是随机事件。

而clubhouse采用语音即时交流方式,可以构建基础的多人意见实时交换模型。hoster和参与者均采用唯一的语音信息传输方式,参与者由listener和speaker两种身份构成,hoster拥有是否同意参与者成为speaker的权利,speaker在理论上与hoster拥有信息传输的同等权限,包括信息承载量。另一方面,语音信息的特点决定了同一时间room内所有人群只能获取一位speaker的信息,这部分信息传输完毕后才会进入下一部分信息的“传输-接受”过程中。

3 发展形势分析

3.1 关于clubhouse产品本身

根据上述内容,本文已对clubhouse的基本功能和关键特点进行了分析,可根据中国大陆的互联网信息监管政策原理,结合当前clubhouse的内容实际进行合理推测。关于clubhouse产品本身,本文认为该应用产品即将面临准入封锁期,大陆用户难以通过正常互联网接入方式使用该应用产品及其提供的相关服务,该产品将逐渐消失或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用户行为中。

一是国际舆论形势的不理性。国际舆论环境始终未放弃对中国内政或社会治理事务的抨击,近日在clubhouse上以“两岸交流”“新疆事务”等内容为主题的room逐渐增多,本文在此不对交流内容和组织过程过多评论,只想劝大家多读书、讲理性、动脑子,以免沦为情绪的宣泄机器或某些群体实现某些目的的愚蠢工具。二是信息数据的不安全。clubhouse产品的技术团队位于美国,信息数据的存储和使用方面存在安全隐患。此外还有诸多其他方面的因素。

3.2 关于同类产品

随着Musk进入clubhouse,该产品的舆论热度和使用人数出现高速增长,也引起了国内互联网行业的频繁讨论。近期有一些topic聚焦在clubhouse的功能算法和产品逻辑上,并且频繁出现“产品复刻”等内容的讨论。

本文坚持认为,不经过功能改版,同类产品几乎不可能出现在境内,即使出现也会面临严苛的政策监管形势。理由罗列如下:

  • 和文字相比,未经过充分准备的即时交流语音是未完全结构化的信息,距离理性交流的标准较远,容易片面、缺乏逻辑和论证、情绪化,且容易被room中其他参与者接受。

  • 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基础决定了普遍意义上的广泛人群无法掌握对信息进行理性判断的基本工具。

  • clubhouse的产品功能,用proxy描述即:一个人人可进的咖啡馆,人人可开桌并向馆内的人群公告拟讨论的topic,人人可以选择感兴趣的topic坐下参与即时交流,每个参与者的意见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被其他听众接收。排除参与者的理性或文化水平影响,这种模式已经无限接近于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提出的“公共领域”。但在哈贝马斯的理论中,理性的交流中必然会出现有关公共事务甚至政治的内容。

  • 再排除讨论内容的影响,其行为的proxy完全可以套用“集会”概念来理解。而在当前的公共事务治理实践中,线下集会需要经过严格的申报和审批流程。

  • 与“直播+带货”等模式不同,语音即时交流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其商业价值更多体现在二次营销过程中,这决定了相关政策难以在监管上为直接的经济效益让渡。

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到国内互联网商业环境当前基础较差,clubhouse类产品会滋生大量topic名称和内容不匹配的行为,进而出现各类营销骗局等欺诈活动。

4 应对措施或方法讨论

相关监管政策还未出台,也没有相对官方的意见和态度表示,本文从以上顾虑出发提一些应对措施或方法,供业内讨论。

  • 建立相对全面和完善的“社区规范”,包括交流内容、实名认证、行为态度等方面的明确标准。

  • 针对上述标准,建立相对全面和完善的巡查、举报、审核、复核、数据调取和验证、惩罚、主动向监管部门移送等内部风险控制机制。

  • 持续开展净化社区内容、禁止敏感议题等公告活动,发挥产品本身教育用户、引导用户的责任。

  • 调整产品功能,在产品使用中杜绝自由议题、非法线上集会的出现。

  • 主动与监管部门沟通,与产品同时出台或在产品上线前出台新业态的标准体系或监管办法,争取商业上的主动权并形成产品功能调衡的有利时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