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军事信息化的一些思考

按:能源、材料、信息是现代产业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要进一步分析都会触及到哲学最深的层面。而现代军事行动也反映出信息技术在战场上的作用,有些好像和传统战争没有区别,有的却到了“质变时刻”。本文从信息本身出发,讨论一些和军事信息化相关的内容。


1 关于信息的哲学思考

按业界公认的看法,信息技术发展经历了五次革命,分别是语言的形成、文字的产生和应用、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与应用、电话电报的发明与应用、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上述信息概念的产生以及呈现方式的变化过程,本质上是人的思维意志赋予事物以意义,以及解读、处理大量繁复意义和意义之间联系的发展过程。从存在论的视角看,能源和材料是人类这种存在把握住“现在”,实现“现在存在”,而信息技术则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占有“未来”,也就是“继续存在”,让未来无数种变化的可能性尽可能地利于个人和群体,或者为那些可能性做好不利应对的准备。这和理性没有关系,是存在的本质。

而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是为了在多样化人类思维和意志空间内统一事物意义的共识标准,也就是客观表征,让事物可描述、描述得更精准更简洁,使其可传播、传播得更快、传播面更广,最终使其可利用(特别是定向利用)并减少中间环节信息二次生产的时间。这些则涉及到信息的存在论、技术的本体论,以及包含意义和对象辩证发展关系的唯物论。

2 关于军事信息化的哲学思考

从上述视角分析军工信息化行业现状可以发现,目前行业逐步陷入到技术本体论的怪圈里,一味地推高材料、组件、分子系统的技术性能,但在应用场景方面的缺位是比较大的。

首先要清楚军事技术装备和其他民用、消费产品在应用层面的区别。

2.1 军事行动的特点

技术装备应用在军事行动中,最重要的是其对抗性(准确说应当是对等条件和环境下的对抗性),表明这种以物理形式承载技术的产品设计出来,首要标准是为了毁伤和抗毁伤。放大到整体的战场视角,军事力量集合总体呈熵增的趋势,敌我双方的有序体和有序集合不断地被消灭(例如伤员、装备损坏)—调配资源维持有序集合(例如维修、补充新装备)—再次被消灭。

这是一个敌我双方的装备和人员在物理层面逐渐无序的过程,并且持续作用在集体意志层面,直至其中一方在意志层面达到其直接的政治目的。这个过程不一定会实际发生,也有可能在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和战前推演中模拟发生,随即就上升到政治层面的另一番博弈。

总结来说,军事行动无论大小都是为了赢得对抗,所以要在实现其政治目的的范围内保全自身的存在性,同时尽可能地让对方无法继续存在,从而实现意志的支配,以自身去占有对方的(全部或一段)未来。

2.2 民用/消费产品的区别

对比来看,民用/消费产品最大的区别是不存在“对抗性”,其本质只是为了自身能够“继续存在”,或者通过自身让其作用的对象“继续存在”,其维持的是人类所有意志和行动为了推动社会集合熵减这个目的所呈现的所有运动状态,是为了构建一个“有序世界”。

3 反观军事信息技术

3.1 军事信息技术的分类

纵观军事信息技术及其应用,包括信息获取(雷达、光学、声纳、传感器等)、信息传输(卫星、无线、光纤等)、信息存储(云存储、海量存储、逻辑存储、物理存储等)、信息分发(信息安全层次分发、无线分发、网络分发等)、信息处理(声光电处理、目标识别、信号/图像处理、运筹/统计、数据挖掘等)、信息应用(指挥控制、软硬件仿真、多媒体显示等)六大环节。

从三个层面拆解上述环节的技术特点:

  • 1.经典物理学的基础技术:能源技术,真空电子技术,分子电子技术,超导电子技术,光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
  • 2.信息化主体核心技术:传感器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服务技术,信息安全保密技术,信息基础设施技术,信息综合管理技术。
  • 3.业务层面主要应用技术:情报侦察技术,预警探测技术,指挥控制技术,数据链技术,环境信息保障技术,电子对抗技术,精确制导技术。
    以及现代化的一些关键技术,包括信息综合集成技术、信息融合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辅助决策技术等。

3.2 技术和应用的辩证关系

技术的本质是被捕获并加以利用的现象的集合。军事信息化技术本身的发展是重要的,但是要客观认识到其最终应用过程的对抗性,即:采用的技术要能够完整地应对其可能面临的全部交战过程。

不管交战过程、敌我双方应用的技术和对抗方式有多复杂,军事行动的交战行为本身是单纯的,本质上就是在资源调配能力可承受的范围内试图消灭对手的有序体,同时保证自身军事资源的有序存在。从这个角度讲,军事信息技术要能够服务于军事行动的直接目的,所以要从作战任务的全时间线去把握交战形态,要能够完成整个作战任务的任务管理,再由此引申到指挥控制体系、链条和网络,以及武器装备分子系统设计、材料和组件的性能匹配等层面。

简单来说,产业方首先要明白现代化战争是什么样的形态,用户方也要能够把握好应用技术是否切实符合真实的战场环境和交战过程。但是军事行动对信息的要求和普遍意义上的标准是一样的:

  • 1.信息获取的便利性和成本。
  • 2.信息利用的便利性和成本。
  • 3.信息准确、真实、安全、可验证。

4 未来发展趋势的探讨

未来军事信息化的行业发展有可能需要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向。

4.1 任务管理概念

面对现代化战争未知性提升、电磁空间复杂、大集团作战越来越少的战场环境,未来的单武器平台应当充分强调“任务管理”概念,实时集成并处理和自身任务相关的战场信息,以更好地调配武器平台自身的各类侦察、打击、防卫、后勤等资源。任务管理的技术载体不管是单体任务管理计算机还是成体系的任务管理系统网络,都要能够完整地应对在预计战场环境内大部分可能发生的交战过程。

4.2 无人装备

由“4.1”引申到无人装备这个领域。无人装备的“无人”特点天然保障了本应该在一线直接交战的作战人员避免被杀伤的风险,因此目前现代化战争只是将无人装备当作有生力量的替代品。但是未来,无人装备应当具备完整的作战任务遂行能力,特别是自主交战能力;无人装备的概念也应当从目前“人在回路”控制的新型作战辅助工具,转变为可直接调配适用的增量作战资源,是和其他主战装备、作战人员同一级别和标准的概念,要纳入整体作战的经费预算、后勤统筹、毁伤统计,以及在设计作战方案时对交战对手的整体考量中。

当无人装备成体系地应用在现代战争中,有生力量的资源配置形态应当会发生更大的转变。这是一个更大的课题,《战争论》的部分观点已经不适用于这种形态的战争了。

4.3 任务载荷的重要性

单武器平台未来在作战任务中的任务管理形态(特别是无人装备),以及多个单武器平台之间的协同作战任务形态,决定了其任务载荷的未来发展将是进一步集成化的,以适应更加复杂的交战过程,并赋予武器平台领先于对手的交战能力。以侦察载荷为例,电磁、红外、光电等多种探测手段将进一步集成化;或以电子战吊舱载荷为例,电磁频谱抗干扰、电磁信号侦测/捕获/寻向定位、目标侦测/识别/寻向定位等技术将进一步集成。任务管理概念和任务载荷直接作用于交战形态,所以应当充分强调“任务牵引”的重要性,让核心任务载荷能够反过来推动武器平台的设计和研发。

最后总结,关键还是军方用户能否意识到未来如何设计现代化战争,是否熟悉现代化战争的整体形态和细节层面的战术战法,这才是直接决定军事信息技术如何发展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