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Carnage and Culture的批判

按:前段时间在工作交流中,一名技术企业家提起了《Carnage and Culture: Landmark Battles in the Rise to Western Power》这本书(中译名“杀戮与文化”)。用假期时间读完后,用简短的篇幅围绕一些核心观点作批判。


1 西方必然赢得战争?

Carnage and Culture这本书中,作者用九大战争历史来阐述西方文化的优越性及其对军事战争的影响,以及在这种影响下西方在战争中必然获胜的观点。

作者认为,建立在宪政基础上的共识政府充分保证了个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保证个人自由能够激发每个参加战争的人意识到自己为自由而战,从而易于征召并组建“公民军队”;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在军工生产、后勤补给、科技创新等军备方面天然具有制度优越性。

而我认为,就算通过九个战争历史来作证,以上这些仍然是静态的观点,是完全由结论向历史结果反推、再用历史结果来佐证结论的逻辑自洽,更是将历史和战争的偶然性理解为文化必然性的错误观点,从根本上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观,充满了西方在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的傲慢态度。

下文主要从个人主义和资本主义两个层面进行批判。

2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该书以中途岛海战为例,详细对比了日本大和民族的集体主义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个人自由主义,并且提出在集体主义意识形态中,集体利益优先于个人利益,并且在产生冲突时个人利益应当让渡。这是该书一个未能全面论证的观点,特别是在战争行为中——如果个人主义只是聚焦于捍卫自由可能的层面,那么就不应当存在战争这种集体行为。

无论是个人主义还是集体主义,两种意识形态在宏观上都存在“集体”观念,只是两种集体概念有所区别。在非西方集体主义社会中,这个“集体”是包括地域、民族/超民族、道德/宗教等概念在内的一种建立在历史维度上的实际集体;在西方个人主义社会中,这个“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一种建立在契约公民社会上的抽象集体。但从本质上看,两个集体都概念都应当从“民族国家”范畴去理解。而既然存在集体概念,个人意志如果与集体意志产生冲突,至少军事战争中的纪律概念便不复存在,近现代和现代战争就会演变为个人英雄主义的角斗场。

而在具体的微观概念(或者从战术层面)考虑,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核心区别在于责任的追溯方式。在个人主义行为中,个人能够得到充分的责任授权(包括公开辩论行为)进而实现自主决策;在集体主义实践中,更加强调统一垂直管理,即由一个中心承担所有的行为责任。

3 精英阶层指控和民主共识指控

上述内容还可以引申至这样一个层面:一个集体行为,应当由精英阶层指挥控制还是民主共识指挥控制。

这个问题不能用静态的观念分析,因为政治、经济、人口、社会、文化等层面的因素在历史进程中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中,而这些因素直接决定了集体行为的评价标准。当个人接受和处理信息能力的平均水准较低时,由具有较高能力的精英阶层决定集体行为,这种情况具有较大概率避免“愚蠢的大多数”这样的政治问题。

也就是说,除非大多数个人具有全面、独立、理性的决策能力,否则无法保证由民主共识驱动的集体行为具有可靠、独立、理性的决策。然而二战以来,或者说从苏联解体以来,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带来了持续数十年的繁荣发展,物质和文化持续丰富,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处于这样一个时代中的大多数个人已经丧失了全面获取信息和深度处理信息的能力(无论是西方还是非西方社会)。又或者说从2008年西方金融危机以来,各国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越发深刻,但解决问题的手段却如此肤浅,极端右翼和民粹主义的政治思潮不断回流,“反智”现象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普遍问题。

在这样一个历史前提下,如果视角再回到军事战争,精英阶层指挥控制还是民主共识指挥控制究竟谁更有胜算呢。

4 资本主义和有限市场

这个问题不能回避资本主义在标准化作业、大规模生产、科技创新等方面的先天优势,但是如果将中国代入该问题去分析的话,还要考虑实际情况进行全面且深入的论证。

首先要承认市场的有限性,即在某一历史阶段,除非遇到大规模经济危机、战争或革命性技术革新,经济市场总量处于动态平衡且变化缓慢。同时,建立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就必须要对外“殖民”,通过剥削其他国家来发展国内市场。在这种前提下,和已经完成了三百余年原始资本积累和市场扩张的西方社会相比,中国等非西方国家如果全盘沿用西方政治经济体制,无法在已被抢占的经济市场中竞争并发展。

当市场受限时,如果仍然要后发建立资本主义,所谓的资本必然会成为具有先发市场优势资本社会的买办附庸,在“民族国家”层面无法实现独立自主和长远发展,甚至引发经济“被殖民”、社会动乱等严重问题。美国在阿富汗建立所谓“共识政府”及其长达近二十年的社会动乱,韩国的军政府、财阀统治问题,都是后发资本主义在非独立自主道路上的困境。

更不用说大韩民国这个所谓的独立国家连战时指挥权都没有。

5 不能带着上帝视角分析历史

《杀戮与文化》这本书从文化层面讨论了战争历史的必然走向,某些观点值得参考,但核心观点是片面的、矛盾的。正如书中所说,捍卫个人意志的军队总是能打败坚信宿命论的军队,但是该书未经全面、深入、可靠的论证便得出西方军事战争总能赢得胜利是不是也陷入了宿命论的矛盾呢?

总的来说,战争是政治目标的手段,战争和政治具有天然的紧密关联。所以在分析具体的战争行为时,不能脱离政治实际去谈战争,更不能完全抛开政治因素去谈战争。分析历史时不能带着上帝视角去评价,不能从结论去反推前因,要用一种比数理逻辑演绎更加严谨的态度,真实地从具体的历史时刻、站在具体的历史人物视角去分析并评价。因为历史信息总是带着迷雾,而信息归纳的结论本就比逻辑演绎更不可靠,所以历史归纳分析本就应当更谨慎。

如果像书中所说,西方必然能够赢得胜利,那么西方军队在朝鲜战争为什么失利?如果再如书中所说,西方就算输掉战争也是在远离故土的异国他乡,那么除了中东等小国家的非对称冲突,近代以来西方国家最终是否输掉了所有发生在本土以外的战争?而没有非西方国家去侵略像美国这样天然具有地缘优势的国家是否能够佐证西方在本土战争中具有全面优势?

要时刻意识到,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是非常短暂的,人类社会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未来的政治是什么样、未来的战争是什么样、究竟哪种主义能够赢得战争这些问题无法定论,需要深刻理解过去和当前历史。

日籍学者福山谄媚西方被打脸才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