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未来一段时期产业投资的思考
按:这篇手写稿是以我在近期工作中的思考总结,主要讨论了院校技术人才向产业转化的投资问题。
1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市场环境
根据当前国际形势演变状况,以及近年来国内政策、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基本可以判断:未来的市场将面临更为复杂的下行压力,政策面、资本面、市场面和技术面均有可能出现增长放缓、创新乏力、驱动不足等问题。
1.1 政策机制将更加规范
实质性的改革开放历经三十年,经济政策方面的整体风向已由鼓励发展、先行先试,转变为查补机制体制漏洞、确保具有民生公益属性的产业非盈利化、确保大规模的市场主体公平有序竞争、杜绝资本无序扩张。过去三十年,有可能在中国落地的商业模式基本都有人走过了,有些模式甚至经历不止一次的更新迭代。未来十年内,类似互联网、数字经济这样通过抢占公共服务缺失的“窗口期”并快速扩大规模的平台型产业将再难出现,就算有可能出现,政策体系也难像往日那样长期让渡“公权力”来包容和支持这些产业。
由规模走向利润的道路将变得尤为艰难。因为这些企业没有意识到核心问题,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的本质影响并不在于提高市场资源的配置效率,而是重塑市场体系(*这部分表述和我以往的认知有偏差,往后将单独开篇阐述这个问题)。
1.2 一级股权投资市场的资本结构将进一步调整
首先是地方政府的财政将面临开源难、节流难的问题。土地财政难以为继,产业布局的结构性调整尚未完成,叠加疫情防控引发的医疗支出、中小企业收税困难等影响,地方财政将会经历一段不短的阵痛和调整适应期,这个时间大约为三至五年,最终形成新的地域产业发展结构布局。在这期间,类似合肥国资委往年比较活跃的股权投资活动将逐步减少(*或转变为“以投代招”的产业引导行为)。
二是产业资本的规模将会缩水。在整体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产业主体将面临流动性危机、周期发展停滞、上下游产业链刚性风险等一系列问题,围绕主营业务开展产业投资的意向和资本规模将不如往日。
三是外币基金困境。当前中俄两国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集团已处于实质的战略竞争态势,叠加美元加息“收割”周期的影响,以及国内在基础、核心、战略等重要领域的外资禁入政策,未来美元等外币基金参与国内产业投资的数量和规模都将减少。
此外,还要看到来自于矿产、地产等行业的投资人因产业发展停滞引发的财务困境。总的来看,未来一段时期资本结构将面临新一轮的优化和调整,在这期间,中央背景国资、地方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国资和近年来在新经济爆发增长中造就的高净值/超高净自然人可能会成为产业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
1.3 商业环境反而会更加明朗
“击鼓传花”“向上收割”等市场乱象只有在资本热钱较多并催生了一大批不专业、不踏实、不坚定的投资机构时才会产生。在经济增长面临较大下行压力时,投机类投融资活动数量将大规模减少,各路资本有了压力和时间空间静下心来,开始普遍地关注产业项目的市场逻辑、价值和效益。直白讲,经济不好了,才能真正看清哪些是好项目,哪些团队是真正在埋头做技术。
1.4 技术发展速度将进一步放缓
经济增长乏力时,产业主体寻求稳定,研发投入的规模会受到限制(这种趋势几乎不可避免);而对个人来说,其抗风险能力更差,便更会倾向于寻求稳定和安全发展,技术向产业转化的重要通路——“创业”将越来越少。
正如上文所言,市场不好时投机类项目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整体的创业环境,因为无论哪个时代,优质项目总是稀缺资源,投机类项目本身也是创业环境的基础构成部分。
但是这里仅提出技术向新产业转化、并迎来新一轮发展的速度将会放缓,并不代表技术理论的进步和技术应用的论证(非市场化)将陷入停滞。我国有一种特殊的科研院所体制,这种从前苏联沿袭下来的体制能够保证基本的工业技术理论研发和初期应用论证。其中,对比计划经济时代传承至今的研究所和高校技术团队,前者所处体系的行政化程度更深;而后者更有可能成为下一轮技术向产业转化、再向市场发展的产业投资重要基础。
2 院校技术人才分析
我国高等院校比较封闭,但拥有基本完善的人才培养和财政资金体系。在这种体系中,工业技术理论的沉淀规模是可观的,虽然整体质量无法和市场主体研发相比较,因为后者处于高度市场化的商业竞争环境,需要重点考量投资回报。但高校在投资回报上的责任约束较少,特别是课题申报和研究这种模式。
此外,正是因为研究资金和非商业化以及资金来源有基本保障等特点,院校技术的初期应用论证整体来看基本风险可控,甚至能够在产业化之前便能完成几轮产品应用论证。在产业投资行为中,这个环节恰好是研发投入较大、风险较高的核心环节。
但与此同时,院校技术人才(*这里指在其专业领域已有实质突破和成就的人才)也具有比较鲜明的群体特点。这些特点造就了他们的技术优势,同时也在市场化方面伴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要足够客观并且辩证地看待分析这些特点,找到这些共性特点的根本原因。
通过个人观察和分析,大部分院校技术人才身处一个半官僚化的工作生活环境中,行政治校导向根深蒂固,同时这部分人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在技术研究活动中,并潜在地将思维方式调整为适应“科研学术”的运动模式(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能够在其技术领域取得相应的成就),这些原因共同导致了圈层封闭现象,从主客观两个层面将自己与更大的社会和市场分立隔离开来。
这个问题会产生各种影响。一方面,这个群体整体的技术追求更为单一,相对来讲更加非功利性,在同等投资条件下可能取得更高质量的技术突破和产业转化。另一方面,这种封闭也决定了这个群体中的大部分人对市场的理解、对资本的理解不够全面也不够准确,在技术向产业转化的过程中缺乏整合各方资源、整合生产要素并开展经营管理的能力。甚至其中一部分人由于编制身份和市场身份产生冲突,还会陷入矛盾和迷茫。
如果单论性格特点,这个群体在封闭环境中取得的卓越成就有较大概率形成一种特殊的“技术自信”,并由“技术自信”向各类事物和场景中的“绝对自信”转化,且大部分人的性格不太容易变通。
3 院校技术产业化投资需要注意的方面
在上述假设、论证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一级市场产业股权投资的业务实际,在此抛出以下四个值得关注和思考的点。
-
要客观、深入、实际地理解产学研转化路径,切实把握这条路径上的时代特点、历史局限性、机制体制问题、政策法规体系、关联主体的底层逻辑和特点等一系列核心问题。由于院校之间、人与人之间存在客观的差异性,要真实地在人与人、人与事的碰撞中才能发现并感受到这条路径的各种问题,经验的积累、总结和提炼尤为重要。
-
要理解技术市场。要真正从技术原理、产品工程原理、应用场景、产业链、产业的时代规律(市场需求动态论证)、生产要素的重要程度和处理优先级等方面,全方位地调研、思考、论证,而非仅仅停留在商业模式层面完成浅层次的理解,更不能基于这种肤浅理解形成财务投资决策。
-
要以深度创业的心态开展产业投资。尤其要具备平台搭建、资源整合等核心能力,同时保持“深度创业”但不“掌控企业”的投资心态,在项目发展的不同阶段客观地把握发展规律,实现扶持核心团队的核心目的,最终实现资金增值和退出。
-
要客观、真诚、平和地对待院校技术人才。客观是指深切理解他们所处的现实环境、过往历程和性格特点;真诚是指以产业化目标为导向,坦诚并真实地表达投资意图、开展投资、组织或参与管理活动;平和是指一旦遇到由这类群体固有特点引发的问题时,不焦躁、不急功近利,特别是不以对抗的态度合作,而始终保持对等合作的心态去处理并解决问题。
总的来说,未来一段时期如果还有可能形成产业投资的浪潮,那么院校技术的产业转化有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驱动力。简单讲:
在经济增长放缓的时代背景下,深耕于初期风险可控的技术领域,以企业家精神投资并扶持一个特殊的人才群体,最终实现优质技术向广阔市场的稳步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