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X 2025前瞻

按:根据工作需要,在2025年前往IDEX参观前夕,对整体防务科技的发展方向作个前瞻。


1 IDEX 2023 概况

2023年2月,第16届阿布扎比防务展在阿联酋首都举办,共有1353个参展商以及来自65个国家的13万多人参观,现场交易超过450亿人民币(233.4亿迪拉姆)。

如今两年过去,防务技术发展有诸多变化。两年前,无人系统开始作为战争主力被作战各方开始试验性地部署在行动中,两年来已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并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这种成熟与变化可以视为一个缩影。在俄乌冲突等长时间、高烈度的战场上,其他包括卫星互联网、软件定义行动、作战任务规划AI智能体等技术,均在两年间从“边应用边总结”的新奇设想发展为成熟的作战平台、支撑技术或行动体系。甚至像一些抽象的概念都得到了实战的充分验证,例如美国及其盟友提出的联合全域作战指挥控制(JADC2),以及电磁、空间等广义作战域的独立概念等。

国际形势同样变化深刻。随着美国以及欧洲内部政治环境变化,乌克兰在面对俄罗斯军事行动时面临武器装备紧缺的困境,国土防卫和反进攻乏力。以色列与邻国的武装冲突升级,与伊朗等中东大国和抵抗势力之间的导弹攻防加剧。胡塞武装近年来在地区行动中的影响越发突出。

但是总的来看,目前防务科技的发展相比2023年具有更高的确定性,特别是前沿技术的应用模式及其作战体系。

2 国际防务技术发展前瞻

从较为宏观的视角来看,无论是高烈度、长时间、大范围的俄乌体系化冲突,胡塞武装等抵抗组织的孤立武装行动,或者是美国等军事大国开展的前沿作战演习(Navy's Project Overmatch, and Army's Project Convergence),在对称冲突、区域拒止、防区外攻防等重点概念范畴中,首要解决的就是先进技术的军事应用与作战成本的矛盾,且最终都会服务于提高技术在作战行动中的普遍效能这个唯一的目标。

首先需要确定的是,无人系统的发展已经完成从探索向成熟部署的转变,无人系统的平台集成、Man-in-Loop控制、通信、软件交互、ISR识别跟踪等已经不是需要探索和重新积累的前沿技术,而是已经能够充足供应的模块化、通用化、低成本的成熟技术。没有了这些基础障碍,接下来无人系统的发展将更为重视“应用场景”的开发,即如何在繁杂的军事作战需求中开发能够持续大规模盈利的无人系统产品。

另外需要关注的是军事智能。目前来看,相比于群体智能、全局智能,我认为各国作战单位仍然以战术目标作为最高优先级,优先发展、部署高度集成的单体自动化和局部智能。全局智能/自动化需要构建庞大的指控网络及配套基础设施,涉及多个指控环节和行动单位,它的脆弱性决定了其难以在长时间、高烈度的对称冲突中仍然保持可靠性。相反,俄乌冲突和胡塞武装的诸多案例充分证明,小单位(Small Unit)行动和武器装备的战术级自动化可以高效完成战术打击/攻防任务,持续取得作战优势,从而在长期转化为战略优势,这种战术级自动化甚至可以包括战术级导弹/炮弹打击系统的对抗性突防打击。包括美军内部也在Project Convergence等演习中反思JADC2的诸多问题,包括目标不集中、通信可交互性差、数据集成架构问题和决策能力问题。

当然这绝不是说全局智能和高度集成的联合指控体系不够先进,只是在当前技术条件和应用体系下难以解决它与生俱来的脆弱性问题和成本矛盾,例如远距离通信仍然凭借以空气作为载体的电磁波(不论它的收发终端是电台还是低轨卫星)。在未来技术进步、对整体网络脆弱环节的技术升级和作战体系优化后,其作战效能远不是战术级智能/自动化能够相比的,那将是一场全新的作战艺术。

3 国内民营防务商前瞻

国内我们只分析民营防务商。受国内军工供应体系的结构性影响,民营防务商目前以通用武器平台(无人机、车/船)和元器件/分系统供应为主,在面向第三世界国家的军贸市场时具有较为明显的成本、产能和结算优势。从产品角度看,集成化程度偏低,难以提供满足客户作战效能需求的集成化产品,但相对的,国内市场具有充足的技术供应,如果跳出军工去看全工业领域甚至存在“技术过剩”,这是良好的供应基础。

国内军工市场是典型的单一大客户市场体系,鉴于国内军方较为保守的采购机制,以及我国相对平稳的安全环境,新兴技术产品难以在短时间内获得验证,直销这条路较为漫长和困难。但是外贸是一条新路径,由国内防务商供应的新产品在特定的作战场景中得以实战运用并取得重要的作战效能,有利于防务商将其推向内需市场。

进一步设想,如果在现行政策框架内发展出一到两家真正意义上的民营防务集成商,能够直接为国外客户提供高度集成的成熟作战系统,将在国内市场引发一轮影响较大的供应链整合,国内装备系统的总体研发能力将大幅提升,涉及到当前作战所需的前沿装备技术有望取得一批单项突破。

4 总结

纵观两年来国外军事技术发展趋势,还是坚持之前的观点:作战需求决定产品,产品应用决定系统功能,系统功能决定载荷配置,载荷系统决定平台集成。如果再加上成本考量,从载荷向平台集成的研发路径相比于通用平台选配载荷系统的现行模式更为优越。

军工技术和产品是跟着需求走的,特别是在充分竞争的国际市场。作战需求无需过度挖掘,东欧、中东、非洲等地区的现实需求客观存在,防务商要做的就是论证好这些需求,以高度集成化的能力为客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就像Palantir和Anduril这两家公司一样。

最后要提的是,前沿新兴技术与军事应用并不矛盾,但是需要一个向产品转化的过程,毕竟客户更喜欢用智能手机打开软件而不是调试各类代码,这是一个再朴素不过的市场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