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适应和拥抱变化

按:2022年新年献词。


新的一年,愿每个人都能找到自我,愿每个人都能留住自我。

1 回顾二〇二一

过去一年,我们亲眼见证了这个国家和自己的巨大变化。

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生日,十九届六中全会顺利闭幕,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也迎来了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各项涉及到我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具体规划陆续出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外交、安全、军事等各方面的底层逻辑都在悄然发生重要的变化。

过去一年,我们也亲眼见证了很多不变和坚持。

距离李文亮先生吹哨已经两年整,疫情还未结束,德尔塔、奥密克戎等病毒变体依旧影响着这片土地。我们看到了上海市在应对疫情时的高效运转,也同样心系西安市面临困难的市民;我们亲身经历了南京、宁波、银川等地区的封闭式管理,也遭遇过一些不合理的管控措施;我们在核酸检测中排队等待过,也用自己的方式始终支持着防疫工作。

2 确定与不确定

过去的一年中,很多不确定的事情变得越发确定。

当下这种新型的确定性是从诸多的不确定中发展而来的。很多事情不确定时,人们总是盲目地思考、机械地等待,直到事物发展迟滞产生了过高的等待成本,确定性才尘埃落定。

例如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特别是相关行业的自主求生。

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的高质量发展阶段,最需要的是自主、可控、扎实、有用、勇敢的观点和实践。事物的发展超出预期的等待成本,而经济社会仍然面临着持续发展的现实压力。不参照既有的商业模式、脚踏实地去论证、勇敢地表达和践行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向前走一小步的观点,甘于俯身在有用的生产制造中——这些是我们当前最需要也是最匮乏的思想。

这也是企业家精神。

3 做好准备

要做好“新冷战”的充足准备。

在中美战略竞争态势已经不可逆转时,几乎肉眼可见未来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我们这代人即将进入一轮新型冷战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这是一场和美苏争霸有着本质区别的冷战,至少中国具有充分成熟的政治智慧和老练稳当的外交手段,美国的政治外交逻辑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如果做简单的类比,现在的中国更像上世纪冷战时的美国,整个国家开放包容,国内发展稳定增长;而当下的美国更像苏联。

新的冷战将会呈现竞争和合作复杂交织的态势。中国与西方阵营的竞争会更加对立,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和关键技术领域;民间文化、供应链、产业服务等方面的合作也会更深入、更加多元化。

4 国内发展的原则风向

像中国这样保留完整文化体系和民族群体的国家很少,能够在世界政治经济剧变的环境中仍然保持可靠发展基础和稳定发展环境的国家更少。中国这种庞大的社会体量和深厚的文化根基看起来很复杂,其实反而能够帮助我们保持最简洁高效的判断——“大多数”。

大多数中国人的利益,就是国内发展的原则风向。尤其在社会民生领域,公约数永远是决策者最先考虑也最重视的变量。

5 适应与变化

作为个人,要清醒地认知到个体差异的合理性,灵活地调整自我认知和价值标准。改革开放发展至今,人们在身份认同、价值评价、利益诉求等方面的标准越来越复杂,高度信息化的生活方式反而拉伸了人与人之间的信息鸿沟、推高了信任成本,导致人与人的认知越发多样。人无法超越自己的认知去思考,而人的认知是阶段性发展的,要正视自己的认知,不用羞于表达和交流,在复杂的“信息群岛”中勇于碰撞,认知本身才能不断成长、更加完善。

作为企业,要深刻认知到内部管理是一种不完全契约,无法完美适用利益责任绑定的方式提高组织效率。在资源等条件有限的前提下,特别是各方主体隶属或合作关系较弱时,更要讲究内部斗争的方式和方法。当组织发展出现困难,利益目标甚至绩效目标都不应列入最高优先级,由人心驱动的“自发共识”可能是破局的最优解。

6 新年寄语

新的一年——

希望我们都有明确的规划和清晰的目标,在成长的道路上脚踏实地,努力践行自我。

希望我们仍然坚持心底的善良和头脑的冷静,坚信努力和坚持能够带来足够慰藉心灵的回报。

希望我们拒绝傲慢,不再眼高手低,也不再妄自菲薄。

希望我们内心深处都热爱着生活和事业,并且在这种热爱之上用心投入我们关心的事物,永远坚持学习,永远敬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希望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人生的价值不在于表面的得失,付出和经历终将各有所得。

希望我们进一步认可自己、认可工作的意义、认可生活的回馈,认可所有的差异、批判、诋毁和痛苦。


最后用《南方周末》1999年的献词送上新的祝福——“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