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医共体的价值与意义

按:我近期专注研究新一轮深化医改,特别是数字医共体方向。本文将研究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做个report。


通过先进数字技术和协调创新机制的有机结合,数字医共体能够面向广阔的县域空间提供服务,直接触达并覆盖广大的县域人口,我国医疗健康领域将首次出现人口全覆盖、高度一体化、数字智慧型、服务普惠型的复杂综合业务体系。作为一项涉及广泛且复杂的长期工程,数字医共体前期主要由提供信息化技术和数字化设备的相关企业承建,对这部分数字企业来说,参与数字医共体工程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我构建了发展阶段和价值领域的二维价值坐标体系(见图),分短期内和中长期两个发展阶段,围绕数字化建设、产医结合、业务延伸等三个方面,从数字企业的立场探索并分析数字医共体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方面具备的六大价值和意义。整体分析,参与数字医共体建设,有利于数字企业在短期内抢占新兴市场、实现平稳盈利,并在中长期打开增量市场、实现良性发展。

短期内是指数字医共体的整体规划、政策配套、资源整合、技术开发、系统承建以及建成后投入使用的初期阶段,预计为2到5年以内。中长期是指数字医共体建成并投入使用一段时间后,进一步优化组织体系、完善政策法规、提高服务质量、丰富服务内容的发展阶段,预计为2到5年以后的时间。

数字化建设是指数字企业围绕医共体的整体建设目标,开展现有信息化产品升级,区域监管、互联互通、远程诊疗、远程会诊等必要的信息系统开发,配套或升级的数字化硬件设备研发生产,以及大规模健康数据软硬件项目等医共体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产医结合是指在数字医共体工程中,作为医疗健康资源代表的政府部门和医疗机构与数字企业开展的业务合作,以及由合作产生的各方面影响。业务延伸是指在数字建设的基础上,数字企业进一步依托互联网、物联网、5G、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由面向政府部门和医疗机构的数字研发维护等业务场景延伸至直接并广泛触达群众个人的泛数字化网络服务。

1.开拓技术需求市场,带来可观销售收入

综合分析我国医改的全局工作,始于三明市的“三医联动”医改模式已充分解决了医药和医保等难题,随着国家提出“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型目标,医疗领域成为医改下一阶段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能够深化分级诊疗、提升基层医疗能力、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是下一步健康工作的重点方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数字技术通过改变信息采集、传输和分析的方式,大幅提升了生产力水平,由此促进了治理模式和服务体系所依赖的资源、工具,以及组织形态和组织间关系的改变。我国当前大部分地区的医疗健康治理模式和服务体系呈现层级式、分散式、串联式等特点,难以满足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全面健康服务的发展目标,需要在理念、方式和规划等方面实现转变。

以数字化转型牵引和带动治理模式和服务体系的数字化协同,注重业务协同、数据融通和技术集约型建设,有利于推动医疗健康领域实现业务过程数字化和工作结果数字化,进而改变政府部门和医疗机构运作流程、运行方法和组织架构,在机制体制和技术应用双重层面完成医共体建设,最终实现一项思想理念创新、业务流程创新、组织架构创新、信息技术创新的系统性、协同性和引领性民生改革。事实上,各地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初步规划中均认为数字技术具有重要影响,能够充分重视数字技术和体系改革的关联和影响。

由此分析,短期内,医共体建设将产生巨大的数字化技术需求,这将直接催生巨大的区域型医疗健康数字产品销售市场。对数字企业而言,以领先于行业的战略高度、立足医共体业务整合现有技术和产品,在医共体建设初期开展数字医共体研究并积极参与医共体建设讨论,能够为政府部门和医疗机构提供专业的数字化咨询,促进区域医共体建设规划的出炉,加速区域市场的形成并抢占市场准入的先机,能够通过承建医共体数字基础设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市场收入。

2.优先提供运维服务,经营收入持续稳定

与过去各类医疗信息化产品相比,数字医共体的业务环节更具整体性、数据量更庞大、服务场景更复杂多样、影响人群更为广泛。作为医共体数字基础设施的主要需求方,政府部门和医疗机构更需要标准统一、高度协调、高效处理、平稳运行的技术方案,以保证数字基础设施能够解决上述场景需求,这就对建成的数字化系统对网络、服务器、技术应用的运营维护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以保证医共体业务运行在成本、稳定性、效率上达成一致可接受的状态,

从数字行业发展的角度观察,在采购端实现开发和运维一体化能够一定程度保证成本可控、系统稳定、运行高效,避免开发商和运维商之间由于企业文化、技术基础和路线、财务统筹、人员管理等差异产生的各类问题。分析项目招标情况可以发现,政府部门和医疗机构倾向于采购整体服务,由同一家企业负责开发和运维工作。此外,参与医共体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直观地展现企业理念、技术实力和项目实施质量,有利于争取长期运维订单的优先权。

由此分析,短期内,参与医共体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为数字企业创造开拓系统运维服务市场的机会,为企业带来长期且稳定的营收。同时,运维业务具有连续性和日常化等特点,为数字企业提供了与政府部门和医疗机构保持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机会,有利于数字企业在客户处于相对强势的市场中持续巩固市场基础、及时获取客情信息,直接或间接为其他系统开发或运营维护业务争取有利条件,例如医共体数字基础设施未来的升级更新等。

3.各方条件趋向成熟,营造业务延伸环境

根据政策形势判断,短期内各地将陆续建成医共体,并配套较为完整的数字基础设施,这个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分析评估。

一是体系机制将进一步畅通。医共体的建设发展将会伴生一批大幅提升政府统管、一体协调、全局指挥效率的配套政策,打通大部分当前存在的流程堵点、合规难点和业务盲点,包括药品在线零售配送、商业健康保险、政企合作、医企合作在内的业务模式将不同程度获得政策许可和鼓励,促进区域内医疗资源优质高效配置和使用,医疗健康供给侧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

二是居民健康意识将进一步增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居民开始认识到自己才是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开始出现健康管理意识,特别是COVID-19爆发以来“预防健康”概念逐渐兴起,对居民的健康意识和健康习惯起到了一定的培养作用。医共体建设的重要目标是推动医疗健康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这个过程能够持续影响并教育区域内群众、增强居民健康意识,居民主动寻求多样化健康服务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

三是健康科技将进一步深化应用场景。数字医共体将打破过去医疗健康数据碎片化、零散存储、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在数据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实现全面监管和整体协调。这种环境下,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超高清视频、AR/VR等技术能够深入结合业务需求实现场景应用,为健康业务提供丰富成熟的基础技术工具。
在医共体运行的区域内,供给侧能够提供优质高效全面的健康服务,需求端市场规模持续增长,丰富成熟且高速发展的技术基础能够打通供求双方的业务链路,这三者共同为当前以疾病诊治为主的医疗健康业务创造了业务延伸的市场可能,预计将涌现出一批以区域医疗健康网络化服务为代表的新型业务模式。由此分析,短期内,参与医共体建设能够推动数字企业进一步思考“后医共体”时代的市场形势和业务模式,为业务链向区域医疗健康网络运营服务延伸做好充足准备并赢得市场先发优势。

4.广泛获取个人用户,数据价值充分挖掘

纵观我国数字医疗发展,从医疗信息化兴起到医共体未来建成,这期间均处于产业数字化的进程,真实世界的组织架构、工作流程、服务对象、业务结果等信息从非标准化、非数据化转向可采集、可记录、可统一传输和储存,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简单分析和初步使用。

数字医共体的建成,将全面实现大规模数据的采集、传输、储存、清洗、整理、分析和智能应用,能够在业务框架中将医共体组织积累数十年和未来可能产生的大规模医疗健康数据高效整合,建立起区域完备的数据资源,让数据真正能够“跑起来、用起来”,充分发挥数据在医疗健康各领域的使用价值,为数字健康的上下游研发和健康服务企业提供真实场景信息等数据的开发利用活动提供重要的支撑作用,推动医疗健康领域从产业数字化向数字产业化发展。

由此分析,在中长期发展中,数字企业能够享受到医疗健康数字产业化带来的巨大市场红利,特别是前期具有医疗信息化建设经验、高度参与数字医共体建设并具有多年技术资源积累的行业技术公司。与互联网公司相比,行业技术公司具有更符合市场需求的标准化服务流程、更丰富的技术开发经验、更熟悉医疗健康业务运行,具备更高效地获得市场许可、开发行业数据、落地场景应用等先发优势,更重要的是能够在数字医共体的平台基础上广泛、高效地获取区域内的个人用户,并通过整体服务实现用户的高粘度留存,进一步产生更丰富更精准的用户数据,推动数据价值、业务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多重转化。

此外,2020年3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出台《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四大市场要素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在推进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提升社会数据资源价值、加强数据资源整合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政策依循。这份意见和未来即将出台的一批配套政策将为医共体市场的数字产业化打造数据大规模合法安全应用的许可保障。

5.产政产医融合共进,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未来医共体的健康服务市场将呈现多元化和个性化等特点,将会出现现有的技术应用难以精准匹配业务需求等问题;并且随着组织架构一体化以及业务范围的拓宽,政府部门和医疗机构将持续面临各类机制体制障碍。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数字技术的成熟应用将进一步推动医共体机制革新,体制机制也将为技术创新提供政策保障和发展动力,医共体建设将是一个不断优化完善的长期过程。在此期间,产业公司、高校、研究机构和公共部门之间的关联更为紧密,基于不同的角色定位,各方资源优势将得到充分发挥,通过融合共进来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复杂问题。

由此分析,在中长期发展中,数字企业与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的双向合作将进一步深化,共同打造长期稳定为区域群众提供优质高效全面服务的双赢格局。在这个过程中,整体营商环境将持续优化,更有利于产业投资发展:数字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的渠道将更加丰富、流程更为便捷,市场要素的支撑更为坚实可靠;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将得到进一步提升;政府部门进一步围绕“放管服”的目标践行医疗健康业务的普惠性原则,监管环境将更加突出公平竞争、包容审慎等特点。

6.增量市场高速发展,有利于供应链构建

数字医共体的建成是医疗健康行业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的新起点,前文分析到,届时由于供给侧、需求端和技术基础的成熟发展,医疗健康业务将进一步延伸至直接面向群众的新型服务等领域。以区域医疗健康网络化服务为例重点分析,与当前传统的医疗健康业务相比,其服务对象规模更为庞大、业务范围更为广泛、质量效率等要求标准更高,必须构建完整的数字医共体服务供应链,要基本包括政府部门、医保基金和商业健康保险、各级医疗机构、医护人员、检验检测机构、体检机构、康复管理机构、健康教育机构、健康咨询机构、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药店、物流企业等供应链重点环节。

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打通链路环节之间的供应阻碍以及供应链和需求市场之间的运营障碍,才能实现为区域群众提供优质全面高效的健康服务。作为医共体运行主体的政府部门和医疗机构能够全面触达所有的供应链环节,但缺乏相应的技术储备以及互联网运营、大数据分析服务等理念和经验,需要数字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开展数字赋能并开展网络运营服务。其中,互联网公司的技术储备充足,但难以触达供应链的全部环节,并且缺乏医共体业务运行的行业认知和经验积累。

与之相比,前期参与医共体建设的行业技术公司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在区域健康网络化服务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从整体上分析,参与医共体建设有利于行业技术公司建立对区域医疗健康业务的行业认知,并在运维服务中持续积累行业经验。此外,通过建设区域健康综合监管平台等综合性信息化系统,参与建设的行业技术公司能够充分触达医疗健康领域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并与政府、医院、医护人员等重要环节建立可靠的业务合作基础。由此分析,在中长期发展中,深度参与医共体建设有利于行业技术公司构建区域医疗健康网络化服务等新型业务的供应链,在紧密结合医疗资源的基础上实现从IT建设向网络运营和平台生态等业务的延伸发展,为“后医共体”的增量市场竞争构筑坚实、稳固、可靠的竞争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