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时期我国公共资源交易模式研究

按:这是为安徽省某部门起草的学术论文。本文将研究政务数字化领域关于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的有关内容,试图分析其数字化转型要点、信息资源规划和电子保函平台建设,并面向安徽省公共资源交易业务整合提出学术建议。


一、公共资源交易模式转型的时代背景

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中美贸易战、世界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宏观环境下,我国经济运行面临潜在内需动力不足、GDP负增速、快速复苏形势严峻等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双循环”“两新一重”等重大战略布局,为经济发展部署了破局之策,也为政务数字化转型创造了向好向快发展的优良环境。

(一)疫情冲击下的经济特点

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我国经济运行压力增大,一季度经济出现-6.8%的负增长,生产生活秩序经历了严峻考验;二季度经济增长转正,实现同比3.2%的GDP增长;三季度经济保持复苏态势,GDP同比增长4.9%。预计我国2020年GDP增长2.2%,并且在2021年增长7.8%。

从数据看,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整体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但要看到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带来的困难和挑战[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现在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战役中要善于在危中寻机,要化危为机。如何才能在“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前抓住“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关键的一招就是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结构再造,产业重塑[2]。

(二)国内大循环背景下的政策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回答并解决了我国在新的历史阶段和改革开放形成的新起点上,如何继续跟上时代、顺利实现现代化这个重大时代命题。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时指出:“在当前保护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市场萎缩的外部环境下,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自2020年全国两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提到,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3]。

国内大循环战略格局的提出,与结构性改革一脉相承,重点在产业经济发展方面强调进一步提高供给质量,畅通供应链和产业链。由此看出,在常态化疫情管控的政策前提下,各项政策正从内部发力,确保“六保”“六稳”的同时化危为机,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质量。

(三)政务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生产生活秩序和大项方针政策的背景下,政府在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既是当前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决定的落地措施,更是推动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关于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强劲动力。一是能够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管控的发展环境,更高效地实施社会治理、提供公共服务;二是能够加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三是能够赋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进一步完善市场要素市场化配置。

二、公共资源交易“战疫”模式简析

在我国各类政务活动中,公共资源交易具有交易项目繁杂、交易主体多样、监管标准严格等特点,长期沿用的传统交易模式逐渐无法适应当前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特别是招投标环节中涉企保证金事项。2019年,国务院出台《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国令第722号),提出鼓励和支持市场主体推进产品、技术、商业模式、管理等创新,推广以金融机构保函替代现金缴纳涉企保证金。本文提出的公共资源交易“战疫”模式以数字化转型为长期目标,以全生命周期的公共资源交易信息规划为纲略抓手,以电子保函平台化为落脚点,以点带面推动解决当前存在的部分问题。

(一)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转型要点

分析当前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数字化转型的理论、研讨和实践,总结得出三个方面的关键特征,分别是平台化、大数据和安全网,共同支撑了数字化公共资源交易的基础架构

1.坚持平台化,提高业务效率。平台化的概念具体在于一张网络覆盖、一套流程交易、一个规则主导、一证区域通用、一库专家共享、一线风险防控、一市(或一省)数据汇聚,重点在于标准化的业务规则和全程留痕、存储、可调用的业务数据,同时实现交易全程透明、规范、可溯源运行,解决或避免了多套标准、多头管理、数据丢失、信息伪造等问题,推动业务效率达到“人在干、云在转、数在算”的目标,为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日益规范的监管环境、日益增加的交易数据、日益复杂的业务形势提供标准化、一站式解决方案。

2.用好大数据,推进精细治理。中共中央、国务院今年出台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瞄准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大生产要素市场存在的突出矛盾和薄弱环节,从各要素的共性出发,为整体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明确了方向和原则。在互联网经济时代,数据是全新的生产要素,是基础性、战略性的生产资源和重要生产力。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过程中,各级政府对于全新科技的高效利用,展现出数据资源在经济维稳、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拥有并实时产生着大量的信息要素,数字化转型能够全面集中交易数据资源,充分挖掘交易数据价值,打造以公共资源交易数字中枢为支撑的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应用系统[4],充分发挥数字的基础资源作用和创新引擎作用,构建数字治理新模式。公共资源交易领域数据资源的作用包括通过大数据分析及时发现交易环节的反常行为;对建筑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GDP指标等环节进行预测,为各项决策提供依据[5];承载分布式记账的区块链技术,为公共资源交易的各类主体建设信用档案等。

3.织密安全网,确保信息安全。公共资源信息化平台的建设要始终按照国家要求严格执行技术标准和数据规范,从基础搭建好平台的技术架构,并根据新技术发展和业务提升的需要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方便交易主体、创新开发新功能。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是权益配置的巨大市场,交易品种多、参与主体多、安全风险点多,易受不法行为的网络攻击,要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严格安全检测和认证制度,做好安全预警,防范各类攻击,防止内部泄密,有效避免各类突发不安全事件[6]。

(二)全生命周期的信息资源规划

公共资源交易的数字化转型规划关键是业务驱动IT,从规划到实施的落地演进。根据SOA架构的核心思想和传统信息化规划方法论,公共资源交易全生命周期的信息资源规划采取“四步走”方法,分别是梳理业务流程和现状、出具业务解决方案、设计信息系统解决方案、实施信息资源规划[7]。以公共资源交易线上招投标业务为例,参与主体包括招标单位、招标代理机构、行政监管部门、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证处、投标单位、金融机构等,按照招投标准备期、投标担保和文件传送、投标文件解密、唱标等四个业务阶段规划信息资源[8]。

1.招投标准备期。各主体进行线上信息填报和注册,并通过规范文件认证主体资格,统一领取CA数字信用证书,平台将各类主体的基本信息作为基础数据录入平台系统,并单元化建档。开标前,由招标单位线上发布招标项目的有关信息和注意事项。

2.投标担保和文件传送。投标单位根据招标项目信息,按要求以线上数据文件形式准备公司资质、投标响应文件、担保证明等信息。投标担保环节中,银行、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通过加密线上技术接入公共资源交易平台,由投标单位递交审核材料,金融机构提供保函受理、在线审核、在线开函等服务,招标单位可对投标方递交的保函进行实时线上验真。

3.投标文件解密阶段。由投标单位通过数字证书在用户端先行解密,全部完成后由招标单位实施解密操作,采用招标方、投标人相互加解密,可确保招投标文件不被篡改,同时也压缩了开标时间、提高了开标效率[9]。开标前对项目信息进行加密、开标后解密的过程中可采用国密SM4分组算法。SM4分组算法将明文数据按固定长度进行分组,并在同一密钥控制下逐组进行加密,从而将各个明文分组变换为等长的密文分组密码。简而言之,SM4分组算法可理解为信息资源“盲开”模式,过程中产生的重要主体信息对招标方、金融机构、技术方、投标方均是不可获知的加密状态。

4.唱标阶段。解密全部完成后,由招标单位或招标代理机构批量导入投标文件,公布开标结果,完成唱标业务。所有的开标流程和开标结果均在线上同步,各投标单位可自主调阅、查询、获取相关信息。

在上述业务架构之外,平台配套构建大数据分析框架,通过数据埋点、追踪、留存、结构化、清洗等方式实现交易全程数字化。一是夯实数据库基础,全程留痕交易基础信息、交易行为数据和各类特征数据;二是持续挖掘数据价值,应用先进的分析工具实现安全预警、违规甄别、信用评分等智能化程序;三是推动政务公开,确保交易环节的关键数据透明、公开、可溯源,进一步优化公平公正的营商环境。

(三)电子保函平台化的意义和作用

公共资源交易的招投标环节中,投标担保业务是企业资金负担最重的事项之一。2020年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了《关于积极应对疫情创新做好招投标工作保障经济平稳运行的通知》(发改电〔2020〕170号),提出要加快推进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改进投标担保方式。电子保函平台化的作用有四个方面:

1.实现线上办事,响应疫情防控要求。电子保函业务经技术研发,可无缝接入公共资源交易线上平台,实现在线提交资料、在线展示信息等功能,实现“不见面审批”“不见面开标”和企业“零跑腿”,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实用价值。

2.控制资金成本,优化城市营商环境。在各地公共资源交易项目中,各投标单位以往主要采用支票、电汇等方式缴纳投标保证金,金额从0元至80万元不等,且保证金收退手续繁琐,资金占用时间较长,平均资金沉淀37.5。电子保函有流程简明、办理快速、费率较低等特点,能够大幅降低企业参加公共资源交易的投标成本,充分释放企业资金活力,提高企业参与公共资源交易的积极性,持续推动公共资源交易业务向高质量目标发展。

3.简化政务流程,提高企业办事效率。电子保函技术系统着力打通政府监管部门、投标企业、金融机构和交易中心四方主体的“流程壁垒”,将当前公共资源交易流程中需要线下操办的资料报送、审批开函、文件获取等环节迁移至线上运行,能够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减少各主体办事成本,贯彻落实“放管服”相关要求,大幅提升办事效率,同时推动政务信息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共享互认,侧面促进各类政务活动的协同落地。

4.打击违规行为,确保交易公平公正。通过全流程电子化监控、数据加密、数据埋点和行为留痕,电子保函技术系统能够从数据源头杜绝信息泄露,有效打击围标、串标等违规行为,进一步促进公共资源交易公平公正。

三、安徽省公共资源交易业务整合建议

(一)党委统筹,做好建设规划

公共资源交易业务整合涉及多个行政部门、涉及大量市场主体、涉及多方金融机构,并且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管控的政策要求下,要始终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坚持党委领导、党委决策、党委统筹,始终树立“一盘棋”思维,将业务整合摆在安徽省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的全局考虑,周密、详尽、规范、科学地规划建设方案,为短期稳经济提供解决思路、为长期谋发展预留空间。

(二)数字转型,挖掘数据价值

先进的治理思维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内生动力,我国要素市场发育不充分,存在市场决定要素配置范围有限、要素流动存在体制机制障碍等问题。要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重点在土地、金融、科技、数据等领域健全规则[10]。数据作为重要的市场要素,其作用不仅仅是记录、留痕,在技术标准化、行业规范化、治理精细化等方面的作用更加突出。当前新冠肺炎冲击、经济运行压力增大、国际政治经济局势不明朗的环境下,要充分重视数据在政务运行和公共服务领域的重要作用,将思维从简单、原始的“线上化”思维向“数字化”转变,设立统一标准用好信息技术,构建统一平台留存行为数据,出台统一流程研发业务模块,运用先进技术发挥数据价值。

(三)引入资本,发挥市场作用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公共资源交易业务在整合和数字化进程中需要专业的信息技术力量支持,建议业务整合过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在确保安全、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包容审慎面向常年深耕公共资源招投标领域、拥有深厚技术积累、具备长期研发能力的技术主体开放,补全并强化公共资源交易的数字化金融供应链,在当前和今后长远时间内为安徽省打造一台科学合理、动力强劲的经济社会发展引擎。

参考文献

[1]张占斌.国内大循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20.9:29.
[2]徐宪平.新基建:数字时代的新结构性力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6:4.
[3]张占斌.国内大循环[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20.9:8.
[4]陈洲,吴晓伟,朱斌.为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供技术支撑——对当前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招标采购管理,2020(7):34-35.
[5]编辑部.加快大数据应用创新,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转型[J].招标采购管理,2018(6):14.
[6]万长权.公共资源交易信息化平台的规范与提升[J].招标采购管理,2020(10):43.
[7]何明璐,邹海峰.SOA与大数据实战:企业私有云平台规划和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07:13.
[8]谈俊.公共资源交易“不见面”开标应用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19):204.
[9]谈俊.公共资源交易“不见面”开标应用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19):205.
[10]编写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