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方寸之间
按:读《西游记》前七回有感。
1 灵根孕育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西游原旨》:所言心性修持者,特用心性修持灵根以生道,非修心性即是道。
何为灵根?混沌无物而有天地,天地交汇生物,灵根从无而来又向无而去,或可言从道而来、向道而去。此灵根当为人、物之究竟本来,无状无性无忧无喜,道法自然之意。何为心性?人因私欲而有心,有心而生我之宇宙,所谓心性皆为我之知行诸相。向灵根之本来修持心性,则弃私欲、观究竟,使我之宇宙还原本来宇宙,于是无我无相。
后悟空寻至方寸山,遇砍柴人,闻《满庭芳》:观棋烂柯,伐木丁丁,云边谷口徐行。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一觉天明。认旧林,登崖过领,持斧断枯藤。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不会机谋巧算,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观人之天地精华所生,本来无物无忧,服饵水食,有了心思浊气,念亲朋之重、图名利之远,混不知所求何事。所谓长生境当为无相本空,破心中障壁。一首《满庭芳》重在“恬淡”二字,非佛非道,亦非黄庭。我心本黄庭,何须求道?此心为天地之心,非人心之心,人心之心无从修持,只能往复迷昧。
有三处比对,初登方寸山的悟空答菩提所问,说自己一生无性,“骂我不恼、打我不嗔”;到离开菩提回花果山时听闻混世魔王后的心中大怒之相;再观《满庭芳》的樵夫,父母养育之恩不敢抛离。一切尘缘世事俱是伐性之刀斧,与修行不修行又有何关。修行了术法而心不能观恩爱牵缠,终究以身应劫。自不修行而心灵明事,即使尘世凡胎也能相得自在。
菩提赐名,“鸿蒙初开原无姓,打破顽空须悟空”。又有本为“打破冥顽”,无论何种,重点在“顽”,意为心之障蔽遮掩坚韧难破。世间无物,本源于空,哲学的起点是空的。人有了心,心有了物,便观物是物。物之极为名和利,物之深为朋友血亲,皆为遮蔽之相。
故,修佛修道须修心,悟术悟法终悟空。
2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菩提授法一段,讲到动、静、流、术四门法,这四门道尽世人痴枉。术字无道则止于术,无甚进益。流字门则为法先王之意,仿古作今如壁中之木,无变无动日久必朽,而壁倾矣。静字门徒有入空之象,看似遁空入道,实则不经捶打之空犹如无根之木,遇到艰难险阻则不静溃烂。动字门力行入世,从男女、练自身、借外物、图功名,以期求道于世,然而是非成败转头空,看似入圣实则虚妄,水中捞月。
我观此处长生、入道、成圣之言,当为得心之自在,而非肉体之长生无灾。心之自在即以天地之心为我心,又以我心观物知理行事,不贵不贱,不淫不移不屈。
后菩提又讲躲三灾之法。此三灾,“雷”喻事祸,意指人应明心见性,见了真我方见真世界,无欲念遮蔽以避祸。“阴火”时刻消磨精气神,意为见了真我便须修真我之心性,心性不坚则事我俱休。火不炼真我,何以应劫?修了真我终要以真我入劫,“风灾”降身则应了世间万般苦难,持守真我,无求无得,由此三灾渐进,终得自在。
书中躲三灾之法为变化之术,反观前文动静流术四门,或无变或不变或逐相之变,皆不得法。当以本心观物,从循道之变。有观无悟则不知物,有悟不行也僵朽不进,变与化之道更无从言起。
3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言第三回诸事,皆由菩提赶走悟空之后。从此至终,皆为炼心修性之行。
我始终认为,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则止于术。本应由道及术,然世人皆习术而后求道。前文讲人皆有灵,生来心性,习术则如服饵水食,尽求功利而心性蒙尘,道自消藏,于是如悟空一般人前显申通、逞我之能、称王聚党。
如至无人之处可自清修,然而红尘俗事、恩爱牵缠,又有何处能无人清净。天产石猴仍有亲朋聚类,皆为后天之缘,何况在此儒士官僚之界。
由术及道,必经苦炼,菩提逐悟空于俗世,点明了一条炼心之路,若无西游也当有其他劫数,万般苦难自有缘来。再观天上和灵山,什么神仙佛祖,皆术不及道者。所谓长生,不破虚妄、不识本心,长生于我何用?
4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归顺天恩,大舍恩慈”,凡中国之思想皆困于这个“恩”上,权力是权力,你不是你。众人在信服、畏惧、妥协中产生了权力,又反被自我的信服、畏惧、妥协所支配。靠天恩慈、被抚安生,能过得下去被支配又如何。如此才是中国思想的原罪。儒士官僚、仁义道德便是这个根源演化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深化原罪的顶上压力,避不开的。
至于天庭在选官一事中不问根脚、不考本事、着空缺处补官,此等事在周雪光的著述中已讲明,黄仁宇在分析现代中国的历程时亦有论述。威权政治的官僚体系治理必然导致技术门槛的降低(甚至消失),否则运动式治理对威权自身的影响和代价太大,也即:技术官僚的兴起必然会威胁到威权政治的长久存续。
至于悟空逃离御马监、自封大圣又讨要官衔,这应是炼心首关,即“比较之心”。与人高、与人低皆由心起,不做大圣也是山中快活、族类亲近,虚名起复便养在天壤之间,不问迹、不破障,终究是心性无根无定之果。心不足、意不宁,纵然内府有安静、宁神二司又有何用。
又有心不至极自在则身终不得自由,此时悟空这块顽石璞玉仍旧心障缠身,一来是长生性命执念,二来是学艺神通的傲气,两者均难破除。回想当年南部瞻洲学人礼、不骄不恼的小猴子,终是要走上苦难炼心的尘世道中。
5 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
偷桃、偷酒、偷丹,悟空知事体大仍率性为之。桃亦有数尚能留个空间,酒连吃带偷却让天宫无可用待人,金丹功德尽去,接连祸事兹事愈大。回想菩提三灾之说,需明心见性可避之,人在祸中越深处走,那心障就如痴妄天性和醉人之酒,令人浑不自察。至于悟空会友游宫,众神仙后来却是围山之人。与名利场上众人凭本心相交犹如痴人说梦,唯有中庸不着人前,谨慎处之,方能为善。
6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本回在杨戬和悟空之间有诸多相比之处,听调不听宣对有官无禄,心高不认亲对天庭作乱,性傲住灌江对称王花果山,六兄弟对四健将、草头神对众猴狲,以及武艺之变化等。杨戬初闻此事大喜,应是想要前往一会见识此人。
7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本回已不论恶行只谈欺心,所谓“心高图罔极”。于是八卦炼心、五行锁性,意为经世间万事万物方能使心性以自在,而经万事万物将应万般苦难,皆源自身欺心而起。不吃桃、不喝酒、不做天上神仙,又能有何烦扰?诚然物之本在,当以续在为根本之意,偷盗抢乱、为祸纲伦皆为外相之恶,亦为欺心之恶果。是以反求诸己日月明。
《西游记》成书之时,心学已兴,当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用求诸外物;又知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然言道皆易,悟道艰难,行道更难。如能置心于空、静我观物,又或炼心锁性以观物,则物与我皆成。
读书至此,常困惑菩提授艺却不教修心之法,或因心猿意马最难牵扯,以师徒名分强加于他终不能自悟,不知后事却知他心,是以俗世修持。
8
如果《西游记》真的成书于嘉靖年间,那么书中崇佛抑道便有不满当局修道废政的意味。然而从明朝到如今,世事人心又有多少变化呢。
八卦、五行,你我又何尝不在其中。